安身立命的价值观

Feb 10, 2021

  在《读者》2017.11(总第640期)中,摘了一篇来自豆瓣的文章——有没有一种价值观让我们安身立命,我前往豆瓣看了这篇原文。

  文章说到的价值观,主要是有一个基点——知识。

  正如作者临江仙(根据内容,作者应该是一位老师)所感叹的,

「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吗?努力读书,努力赚钱是为了什么?」

「学区房都买不起了,你还相信知识吗?」

「同时我发现不少青年学生的心思早已不在读书上了,因为他们在青年时期就经历着票子和房子改变命运的时代。怪不得我的学生入校选专业时,重就业而轻兴趣;毕业找工作时,又重薪水而轻专业。」

  现在的社会环境下,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第一时间思考的,或许都不是什么国家的未来、社会的福祉,而是在思考甚至焦虑自己的工作、家庭。高薪的工作和富裕的生活才是第一追求,大家谈论的,也无非都是你我的薪资如何?打算在哪里买房?想要多做些什么副业来增加自己的收入?等等。

  在我所了解到的关于大学同学在入校选择专业时的考量,现在也依然是首先考虑这个专业将来的就业质量,而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父母一辈的指导。如今快要毕业,周围的朋友也都开始着手找工作的事情,一个同学告诉我,他签了一家教育机构,做讲师,薪资待遇还算不错,我问他为什么不找一个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他的回复总结起来,也就无非是六个字「薪资待遇不好」。


  近来收到一些来自大三大四朋友的消息,说到自己有些迷茫。我在想,这些迷茫究竟是来自哪里。当我今天看到这篇文章,觉得或许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我们都是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追求利益,我们漠视兴趣。可随之而来的是学校里越来越迷茫的学生和社会上越来越迷茫的如我这般的青年。

怪不得我的学生大一、大二的时候总是告诉我,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为什么选这个专业,大三的时候又总是问我:「老师,你说我是应该考研,还是出国,还是找工作呢?」

  大部分的学生并非是出于兴趣爱好选择的专业,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对专业的就业质量产生影响,本就缺乏了足够的热情去坚定自己是考研深造,还是找专业相关的工作,在面临选择时,就难免会有焦虑和迷茫。

  我想到了一个教师朋友,从她高中毕业到如今就业,从她的兴趣爱好到她的就业目标,都和教书育人有关。她的兴趣让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师范专业,她的热情让她在毕业时能有足够的能力,只是缺乏实践的经验,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教师岗位,她算是从始至终,都在遵循自己的内心。

她或许也会有过迷茫,在遇到问题和挫折时。

但是我想,她一定不会在迷茫的状态持续很久。

  在我所了解的大学考研的同学中,有一部分就是因为自己兴趣的转变,而选择考研攻读自己想去倾注热情的领域;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就业形势不明,打算继续攻读自己所学的专业,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将来做准备;还有一部分,就是因为单纯的迷茫和焦虑,考研能给人一种向上与缓和的错觉,以减轻毕业就业带给自己的压力。

  这两年我在刷空间和朋友圈时,也注意到比我早一些毕业的朋友,开始在朋友圈晒自己的新房,每当我和我母亲说道哪个朋友在哪里买房的事情,她都会替我着急,甚至希望我现在就去买,是担心将来的房价让人负担不起。我也会考虑这个问题,以至于自己也会担心将来的自己安身的地方会在哪里,会在何时。


  那如今看来,知识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安身立命是什么?

  父母一辈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走过来的,按照我父母的说法,他们这一辈,读书很好的人,大都去做了老师或医生,但生活质量却不在于当时的学业有多好,那个时代,能闯出自己一片事业天地的,好些都是因为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而这些人,往往都具备一种品质,那就是敢做的勇气与不一般的胆识。这也就是在那样一个环境下,能有小学学历照样做老总的说法。

  再往上一辈,就是经历过文革的了,知识分子被批为臭老九,连做出贡献的专业也差不多都是反动学术权威。知识,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是缺乏尊重的,更谈不上什么「知识就是力量」了。

  但是这一代一代的人,都一定是坚信「读书是有出路的」。正如临江仙所说的那样,如果他们不相信知识,那又怎么会努力供我们读书,虽然这其中会有社会大趋势的因素,毕竟老人常说,科技发达的今天,没有文化,生活都会变得麻烦,但是他们认为知识有用这一点是无疑的。


  我依然记得曾经给高中生上课所了解到的一件事。

  有一个学生很喜欢阅读,喜欢文学也擅长文科,但是家里父母都希望他能选择理科,认为他是一个男生,学文科不会有什么好的出路,最后他也确实选择了理科,至于如今是什么情况,也不得而知了。

  其外,他的父母不理解为什么他要花很多钱在买书上,什么诗词经典,什么小说名著,在父母的眼里,那些书籍与课堂无关,与学习无关,是浪费,是影响他学习的外物。

  当然,不仅仅是他有这样的情况。据我所了解到的,这样的情况大都是发生在90后这一代身上,这一代的父母辈,有的是通过赶上改革开放的列车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有的是通过投机一夜暴富,知识家庭还只是少数。

  以至于经历过票子和房子改变命运的他们,受益之后,教导子女的方式或许就有了不一样的变化。这也就是现在即使很多人重视子女的学习,也无非是希望能成才,这个「成才」,如今是指将来能买得起房,结的起婚,过得了想旅行就旅行的生活。

  但是这些难道不对吗?

仓廪实才能知礼节,衣食足才能知荣辱,没有苟且哪来的诗和远方?


  文中讲到这样一个段子,

打车到清华,车上聊某人前几年就买房了,真是人生赢家。

出租车大爷默默听了很久说:我家拆分了几套房,但我就是一开车的,你们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果你们清华、北大毕业,人生目标就是在北京买套房,而不是思考这个国家的未来,那这个国家真的没有希望了。

  可是,当我们都被夹在现行价值观的滚滚洪流之中,生活的不如意在逼迫一片一片的大学生向现实低头,如何去思考「知识」于自身的价值,如何是判断自身于国家于社会的价值,是能够让我们安身立命吗?

  这或许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大的难题,但是我想,我们的价值观,还是应该更加相信知识,更加推进教育的改变,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家庭。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其实还是主要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

  这需要一代一代的人去做出改变,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但是不可不有。

  这两年,一些90后父母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不同于前两辈的言传身教的价值观,他们不再去拘泥小节,正如我此前感受最大的不同的事,我们的父母在我们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时,会因为新闻中的讹钱事件,让我们明哲保身,拒而远之;但在我了解的几个90后父母那里,看到他们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乐于助人,问心无愧,如果真的遇到欺诈,就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所学去抗争。又如,现在的书店,有越来越多的父母陪着孩子一起去了,一起阅读,一起选购图书。这是一种价值观传递的改变。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不同的使命,但是当社会的价值风气都在往不好的方向发展,人们尤其是青年们开始选择明哲保身,那我们确实很难想象,将来这些人会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将来会选择什么?相信什么?又去向何处?

  现在这样一个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焦虑,迷茫,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大学生群体中,也有很多人对社会开始充满了疑惑和不解,甚至有人浑身充满了戾气。

  但是,我们还是要期待,要努力,寻找到自己在这个国家和社会中的价值所在,是为自己,也是为将来。


  罗翔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也在曾经一篇文章「我们所追求的快乐」中也提到过,

看小黄书快不快乐,也挺快乐的;看郭德纲的相声快不快乐,也挺快乐的;看莎士比亚快不快乐,好像也挺快乐。就经常问人,如果这三种作品能够同样给你带来快乐,也就说你这三种作品都欣赏过,你都觉得还不错。

那你觉得哪种快乐让你更觉得快乐?

当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绝大多数同学会选郭德纲的相声。

我估计有两类人,一类人真心想选小黄书,但是不好意思,于是选了郭德纲的相声;还有些人想选莎士比亚,但又觉得,老师会不会觉得我在装,所以最后还是选了什么,郭德纲。

但是我还想问,如果现在图书馆只能保留一本书,留给你的子孙后代,即便你真诚的认为小黄书给你带来了愉悦,郭德纲的相声给你带来了快乐,但只能留一本,你留哪一本?

莎士比亚。

  这也就是我们处在我们所抗拒的洪流中,但是我们一定是相信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值得传递的,一代人做不到的事情,或许已经成了不可改变的,但是当这些受益或受损于这样一个时代的人们,就应该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到后代,等到他们长成青年的时候,他们会如何选择,就不再是我们所需要考虑的了。

  而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希望,就在这样一代一代进步之中。

  我们所说的安身立命的价值观,也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不该舍弃与遗忘,不该只是追求精致利己的价值观。

安身立命

License (CC) BY-NC-SA | Subscribe RSS | Email sansui_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