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读书:《论语》

Jun 19, 2020

论语

  一天无事,取了《论语》翻一翻,本来没有觉得什么特别的,一远在美因河摸鱼的朋友突然发消息问我,「你在干嘛?」。我就随手拍了一张书籍的照片给他,「在看〈论语〉呢」。这下可好,他大吃一鲸!我估摸着,这是吃了一整只鲸鱼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连发问号,说我像某某某(一个爱谈论语的老人)。


  我有些纳闷,倒也没觉得什么,随口说了几句转移了话题。直到晚上我在翻起《论语》的时候,又一朋友问我在做什么,说是要给我安利一部电影。我就随手拍了一张书籍的照片给他,「在看〈论语〉呢」。这是多么熟悉的回复,不过我倒是揣测起他的反应来。

「神经病啊!」
「发烧了?大晚上看《论语》?」

  哦豁~这是为什么呢?先把《论语》放一旁,和朋友聊了聊这件事。最后我们得出一个一致的观点——道不同,不可语之。

  其实就是说。如果一个同样喜欢古典文学的人,听到我在读《论语》,会是一种反应;如果一个不喜欢古典文学或不喜欢读书的人,听到我在读《论语》,又会是另一种反应。而这其中,前者和我同道,我会觉得正常,后者与我不同道,我会觉得疑惑。

  朋友说,古典文学,就是常常被束之高阁,既想亲近,又想远离。如果是突然在朋友圈发现一个人在阅读这些,甚至会觉得这个人是在装。或许这些心里觉得晦涩难懂且不宜让人亲近的文学古籍,就是这么不被待见。当然,朋友圈也是分类的,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是很正常的。

  但是也还有一点原因在其中。《论语》,在中华文化圈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但凡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都曾抄写过、背诵过《论语》中的一些经典语录。可能是教育的问题,再出了学校之后,便不愿意再去翻看了,而当有人提起时,便会觉得有一些讶异,这个讶异或许就来自于起初学习《论语》时的枯燥乏味留下了深刻的刻板印象。


  说起读古籍,自从之前在朋友那里得了《古文约选》(数字文件)。后来无意中在两个旧书店分别淘到了冯梦龙的《警世通言》(1956版)和《资治通鉴》…… 倒不像从前初中高中那样,生硬的去阅读而觉得枯燥乏味。现在作为自己闲时的读物,倒是愈读愈觉得「可爱」。

  如何去阅读古籍?包括我在内,很多朋友也都说古籍文字晦涩难懂,更何况我中华文化之丰富,古籍之丰富难以想象,问题更是不一,且不论是作者还是编者,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同的行文风格,所以「大观书海,千山万岭」。曾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这样回答这个问题。觉得可爱也觉得有些道理,不过个人觉得不太适用于长文。《论语》这种就还是很可以的,哈哈哈,一天两句话。

「再晦涩、再生畏,一天读两句话还不行吗?」

  1. 买一本你喜欢的古典书籍
  2. 翻开阅读

  说回读《论语》。《论语》,语录体,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而成(这一说法是否正确如今有些学者提出了异议),于唐代列入经部,十三经之一。有二十篇,大概五百余。

  在我看来,这书说白了就是『孔子和弟子们的聊天日常』。不过全书的编排和结构现在倒是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其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前后章句不一定有逻辑和关联;也有人认为,全书的编排是精心雕琢过的,章与章句与句都有精心推敲的结构体系。我如今也无法去确定哪种说法是正确的,不过目前来说,我对后者是持怀疑态度的。

  《论语》既然是一部语录的汇编,或许会有言论上的前后相及和不及,这是不能钻牛角尖的,或许在阅读时,应该结合当时的情况,而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臆断。为此,也幸有《四书人物考》四十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可在闲时结合阅览。

然,只有自己再去认认真真的细读一次,或许才能明白,自己也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当然,不同以往的是,如今再来阅读《论语》,不可能再如高中时一样,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不过真的只是单纯的去读百遍是没用的,如果没有思考,读千遍又有何用。

  如今手边可翻阅的实体书倒是有《论语别裁》和《论语平解》(选篇)。另多是数字文件,如景印元覆宋世綵堂本《论语集解》,清·刘宝楠 清同治刻本《论语正义》,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主要以《论语集解》和《四书章句集注》为主。其他书籍就是供自己思考时翻阅,看一看不同的注疏和观点。

  如此的话,日读两句还是有点困难了。周读一两句即可。哈!这样变也可以抽点时间做一点点学术上的「考究」。


  对于朱熹这个糟老头子,像我这种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是有些「看法」的。但是之前看到他关于读书的看法,深深觉得有道理。

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若只据己见,欲恐于事理有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量力所至
字求其训,句索其结旨,未得手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于彼

  怎么说呢,孔子及其弟子毕竟已经作古很多很多年了,时代也早已变了。读《论语》也就量力所至,不一定能体悟到那个时代的思想。至于「字求其训」,我觉得还是看情况吧,能做到「句索其旨」就不错了。


  《论语集注》中也提到程子所说,「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所谓「圣人意」,就是理解其中的「理」。不过并不是读书就能得到道理,但读书的态度或许就应该是这样。

求之,味之,思之
平心,易气,阙疑

  阙疑是很重要的,或许可以单做一个文件夹,做一做阙疑。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License (CC) BY-NC-SA | Subscribe RSS | Email sansui_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