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 · 上
一去二三里
【宋】邵雍
一 去 二 三 里,
烟 村 四 五 家。
亭 台 六 七 座,
八 九 十 枝 花。
原名《山村咏怀》,为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
这首诗声、义、画俱全,且自然朴实。在我看来,这首诗让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们学习,是极佳的。
一,从孩子们的角度来看,此诗包含了一到十这是个较简单的汉字,甚至有的小朋友已经认识,增加了小朋友们的积极性。
二,声律简单,含义直白。
咏 鹅
【唐】骆宾王
鹅 鹅 鹅,
曲 项 向 天 歌。
白 毛 浮 绿 水,
红 掌 拨 清 波。
这首诗,我只有一个字:绝。
其实真的要说艺术水平,和之后学的那些诗词相比,确实是没办法并论,但是这一首诗却是很早就会,很小就能背,到现在仍然记忆尤新的。
当然,还有另一首艺术水平和意境很高却也是如此的诗,那就是《静夜思》。
画
远 看 山 有 色,
近 听 水 无 声。
春 去 花 还 在,
人 来 鸟 不 惊。
看似是一首写自然之景的诗,但实际上却是在赞叹一幅画的美妙。
前两句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花开四季,鸟不怕人。
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关于作者,多有争论。
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道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
附原诗内容,作者为【南宋】道川禅师,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颂》:
近 听 水 无 声。
春 去 花 还 在,
人 来 鸟 不 惊。
头 头 皆 显 露,
物 物 体 元 平。
如 何 言 不 会,
祗 为 太 分 明。
看了原诗之后,我还是觉得自己小时候学那前半部分却已足够。
静 夜 思
【唐】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虽然自己不算是一个了解世情的人,但是在我狭隘的印象里,只要是上过学的,都会背这首诗,还有一些就算是没上过学,却也能听到有人吟诵过。
在我初学这首诗时,其实还不是在课本上,而是在幼儿时听大人们的传唱。这首诗通俗易懂、语言凝练,对于在语文课本上看到这首诗的我们来说,已经能揣摩到其中的一些含义了。
不过小时候是不懂事的,这样简单的诗句很快能够背诵,就开始了不一样的编排,什么“床前明月光,……喝了一大缸……”各种版本,其实很多也是听别人胡说的而已,幼时懵懂无知却又活泼顽皮。
我想,月亮与思念的关系,对于我来说,或许就是从对这一首诗的理解上有了最初的认识。
对如今的我而言,最熟悉的便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最偏爱的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悯 农(一)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这首诗在初学时,确实有珍惜粮食等美好品德的教育内涵,所以,其价值时必然存在的。
至于长大后了解到的关于作者李绅的一些劣迹后,自然与此诗联想,并产生一定的落差感,甚至有人就认为这诗不宜再学。
私以为,此诗此人此事,其实依旧可以警醒我们。因为这样一件让人发现反差如此之大的事情,足够让我们从中反思并重视一点:何为坚定信念,何为初心不改。
一 · 下
春 晓
【唐】孟浩然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这首诗重在质朴自然,言浅意浓。儿时初学,一诵读便觉有燕儿飞过,春雨淅沥,吹打了多少花落。
在读这首诗时,我的脑海里就出现了一段旋律,自己也跟着旋律轻轻哼唱。
就是这样一段旋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在听来,依旧觉得很好。
村 居
【清】高鼎
草 长 莺 飞 二 月 天,
拂 堤 杨 柳 醉 春 烟。
儿 童 散 学 归 来 早,
忙 趁 东 风 放 纸 鸢。
这也就是儿时最期待的春天,草长莺飞、散学早、放纸鸢。
长大一些后,喜爱前两句,对“草长莺飞二月”和“烟花三月”有着一些不一样的情愫,醉春烟更是让我觉得美妙。
到现在,却更喜爱最后两句了,或许正是因为童年不可返,往事不可追吧。
所 见
【清】袁枚
牧 童 骑 黄 牛,
歌 声 振 林 樾。
意 欲 捕 鸣 蝉,
忽 然 闭 口 立。
这算得上一首简单到儿时稍读就能大致理解的诗,一个活脱脱的天真烂漫的孩童就在眼前,正所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小 池
【宋】杨万里
泉 眼 无 声 惜 细 流,
树 阴 照 水 爱 晴 柔。
小 荷 才 露 尖 尖 角,
早 有 蜻 蜓 立 上 头。
一池、一泉、一细流、一初荷、一蜻蜓,一些小小的,却满是诗情画意。
初最爱晴柔,夏天却一年比一年炎热,城市里也早就没有那么多的泉眼溪流,什么树阴照水,也都在一些公园景点处,若不是闲暇,根本不会看到。
我记得小时候去西湖边看荷花,就会多关注那些翻飞的蜻蜓;等到自己拥有手机和相机时,也拍了一些蜻蜓立荷,这才想起古人没有照片可以留存,却能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
二 · 上
赠 刘 景 文
【宋】苏轼
荷 尽 已 无 擎 雨 盖,
菊 残 犹 有 傲 霜 枝。
一 年 好 景 君 须 记,
正 是 橙 黄 橘 绿 时。
怎么说呢,这首诗儿时初学并不解其意,长大后对这首诗的印象也并不深。
长大后再读,才懂得其中内涵。
苏轼写了这样的秋末初冬之景,却一改伤秋悲秋,转而昂扬积极,这也正是他想以此宽慰友人。
山 行
【唐】杜牧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和上面那首诗一样,杜牧并没有伤秋之意,全诗尽是赞秋爱秋之情,完完全全是一个沉醉于眼前秋景的人。
秋风萧瑟,却又如此豪爽,性情至极。
不过认真来讲,如果在深秋去登山,看到满山红,秋色正好,就算是有落叶枯木之悲,也会为这眼前的枫林感到心醉吧。赏景赏景,一年四季,皆有景色,这山林风光最得人喜爱了。
回 乡 偶 书
【唐】贺知章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儿时不知其意,现在却也恍然。
倒不是自己有多老,只是思乡之情确胜从前,小时候总想着离家远一些,少些家里的约束,长大就越觉得家的温暖,所以有空的时候,就回家看看吧。
莫要真成了少小离家老大回,那该有多么的悲伤。
赠 汪 伦
【唐】李白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李白这样直率的性格,真是好,情真意切直抒胸臆。你也能想象到一个人在岸上一边唱歌一边送别,一个人在船上认真听着,情到深处,对水独酌,只道你这水就算千尺深又如何呢?还不及汪伦送我之情深!
凭此诗,汪伦也算是名垂千古了,李白这个情意,真是浪漫至极。
对此,我严重怀疑李白给杜甫的回诗被老杜自己私藏了许多。
二 · 下
草
【唐】白居易
离 离 原 上 草,
一 岁 一 枯 荣。
野 火 烧 不 尽,
春 风 吹 又 生。
那时候听老师讲,只觉得很好记忆,感受到的,是草的生命力之顽强。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
初中读到原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所吸引,现在再看此句,依旧觉得惊艳。
一 岁 一 枯 荣。
野 火 烧 不 尽,
春 风 吹 又 生。
远 芳 侵 古 道,
晴 翠 接 荒 城。
又 送 王 孙 去,
萋 萋 满 别 情。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 落 疏 疏 一 径 深,
树 头 花 落 未 成 阴。
儿 童 急 走 追 黄 蝶,
飞 入 菜 花 无 处 寻。
只能说,这就是一首单纯的描绘乡村景象的诗。诗人不过是想表现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童趣天真的欢喜而已。
只是现在很多人喜欢做什么所谓深读,将这首诗其中的字句都拆来细细品,我就搞不懂了,不是每一首诗都蕴意深长,不是每一句词都隐喻深情,何必在一些很纯粹的诗词中翻出些复杂的浪来。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这首诗现在很多幼儿都会背,只不过不能理解诗句的含义。我在最初学到此诗时,看着书上的插画也能想象出瀑布从天而下的豪气。
银河落九天。这个说法在我现在看来,是多么浪漫。
绝 句
【唐】杜甫
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窗 含 西 岭 千 秋 雪,
门 泊 东 吴 万 里 船。
据说此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居住时所写,我在成都的那几年,最喜欢的公园便是浣花溪,常在节假日去游玩,夏日炎炎,公园里却也是清凉,草堂内更是。
前两句清新松快,万物复苏,初春美景就在眼前。
可后两句,却含着杜甫自己的复杂心情,毕竟战乱初平,正是一展抱负时,可难得安定,漂泊许久,故乡难见。人生夹杂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只叹为难。
三 · 上
夜 书 所 见
【宋】叶绍翁
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
江 上 秋 风 动 客 情。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叶绍翁客居异乡为异客,秋夜深静,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羁旅愁绪涌上心头,思乡深情闷在心中。
遥想童年,再看眼前,乡心惆怅,那篱落一灯就如自己这漂泊在外的异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九月九日重阳节。现在有多少人还记得重阳节的习俗。登高祈福,拜神祭祖。也正是赏秋饮宴的好时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儿时不懂,上了大学及至工作以后,离家远走,才知道这其中的心情,一到团圆佳节,思念更甚。
望 天 门 山
【唐】李白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天门山,再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故称天门山。
楚江也就是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
借用他人评语,可见诗中山水。 山水映衬。
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
“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 光 潋 滟 晴 方 好,
山 色 空 蒙 雨 亦 奇。
欲 把 西 湖 比 西 子,
淡 妆 浓 抹 总 相 宜。
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把西湖比作西施,无论淡饰还是盛装,都始终楚楚动人,也就是此前说的,不论晴雨,不论冬春,西湖也始终美不胜收。
也就是这样一个赋予西湖生命力的比喻,让后人望而却步,被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
小时候最喜欢去西湖游玩,因为一年四季各有景色,只是儿时不懂得欣赏,只觉得这里美那里也美。如今长大,却很少抽空去欣赏了,经常挂在嘴边,却总被一些琐事缠绕。
至少在我的印象里,西湖是真的很美,四季皆然。
三 · 下
咏 柳
【唐】贺知章
碧 玉 妆 成 一 树 高,
万 条 垂 下 绿 丝 绦。
不 知 细 叶 谁 裁 出,
二 月 春 风 似 剪 刀。
现在看柳树,确实如此,就像是一个穿着绿衣的古代少女,身段婀娜,裙带飞扬,在跳着舞一般。
《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经常说沐春风,也经常叹春风温柔,或许正是此意吧。
春 日
【宋】朱熹
胜 日 寻 芳 泗 水 滨,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最喜欢等闲识得东风面一句,就像是冬天刚过不久,一个熟悉的面孔进入眼帘,就像是看到了昔日的老友,多年都不曾改变模样,一眼就认了出来。
据说朱熹写此诗时,并未在泗水游玩,当时的泗水已经被金人占领,所以此诗写的是一场虚拟的游春,表现的却是他朱熹对孔门圣地的向往。
乞 巧
【唐】林杰
七 夕 今 宵 看 碧 霄,
牵 牛 织 女 渡 河 桥。
家 家 乞 巧 望 秋 月,
穿 尽 红 丝 几 万 条。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 娥
【唐】李商隐
云 母 屏 风 烛 影 深,
长 河 渐 落 晓 星 沉。
嫦 娥 应 悔 偷 灵 药,
碧 海 青 天 夜 夜 心。
嫦娥这个故事我还给小朋友们讲过,但是小朋友们尤其是女生只注意到嫦娥飞到月宫去,认为那一定很美,仙子美月宫也很美。
至于嫦娥偷吃西王母不死药飞升月宫,孤居于此,寂寞无比,只有一只月兔相伴。这些都只是长大后才能理解的了。